下愚讀我詩  不解卻譏誚  中庸讀我詩  思量云甚要

上賢讀我詩  把著滿面笑  楊修見幼婦  一覽便知妙

 

譏誚~即:譏笑、嘲笑。

思量~即:仔細想。

甚要~即:重要。

楊修見幼婦,一覽便知妙~切莫想偏了,此句出自於歷史。

三國時期,楊修與曹操至江南,看曹娥碑﹝曹娥,東漢時孝女,父溺於江,不得屍,曹娥年十四歲,投江覓父而亡,五日後,抱父屍浮出水面﹞

碑背題有八字曰:『黃絹幼婦外孫齏臼。』

﹝註:齏臼~音ㄐㄧ,ㄐㄧㄡˋ。即:供調味用的薑蒜細末﹞

曹操不解,問於楊修。

楊修曰:『黃絹色絲,於字為幼婦少女,於字為外孫女子,於字為齏臼受辛,於字為。綜合八字即是:絕妙好辭也。』

 

獨孤:

秋夜高眠  竹檻月搖涼影 ﹝檻~ㄎㄢˇ

寒宵獨坐  石爐茶沸清聲

紙帳夢回  忽見床頭殘月

藥欄葉落  俄聞谷口霜鐘

 

此詩與太上道德經,聞道章四十一的上半部略同。

道德經: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,不笑,不足以為道。

釋:太上老君曰:聞道之人,大略有分三等分別。

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~一個人的修行善根並非是一生或一世所能培養得出來的,而是經過了無數的生生世世,依靠聽聞善知識的教導與輔助,累積了善心與善行,正知與正念,最重要的是,自己對道的體悟,進而所產生的信、願、行。

上等善根之人,識見超群,志量廣大,一聞此道,自然能啟發累世的善根,因而深信不疑,立即止惡修善,努力精進,必然而然的勤而行之,不敢有所怠情,發願了脫生死輪迴。

譬如:登山必要絕頂,涉水必要窮淵;從此聞處,聞至不聞之地,從此行處,行至於無所行處,此為:上士勤行之妙義也。

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~中等善根之人,雖聞此道,也有信仰之心,但其所累積的善心善行,正知正念,以及對道的體悟,不如上根之人。

只因對外在的財、色、名、食,猶如睡中,仍有依戀之心,對於出離輪迴,並無強烈的信願;雖有勉慕之心,但若存若亡,時有時無,唯有存而不久,並且容易隨著外境的波動而生出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而將修行一事,拋之於腦後。

譬如:聞一善言,此心便喜,見一利益,此心又亂;只因天理人欲,雜於方寸之間,見理不真,所以,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。

下士聞道,大笑之~下等善根之人,於前世所累積的功德善行,正知正念,更少於中等善根之人,雖有很好的機緣聽聞此道,但其只是嗤之鼻,大笑嘲諷,認為這只是無稽之談,不值一聞,而只將外在的功名利祿當作是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目標。

既已陷入俗網,貪樂世味,聞道貴在於無為,貴在於自然,那麼自然與彼之造作、有為大不相同,焉有不大笑之?

不笑,不足以為道~大道,原本就是深奧玄妙,為至高至貴,原非下士所可聞矣!

像如此之下等根性之人,若不嘲諷大道,又怎能顯露出大道的偉大呢?安足稱之為~道~乎?故,經文中言:不笑,不足以為道矣!

 

參禪歌:

參禪快  見性難  道證無心便是禪

六根清淨狂先歇  悟了還同未悟然

 

濟岳禪師詩:

豈期世俗知  但向山靈笑  適性偶吟之  有何妙不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i5081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