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,便可脫凡;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,才可入聖。
*凡~即:凡夫、凡俗。乃是凡俗的境界。
聖~即:賢聖。聖人賢者之域。
*功名富貴人人想求,這是一般人所免不了的,但如果能把這功名利祿富貴之心全然放下,那便成為一個超然脫俗的人物。
道德仁義本是值得讚美歌頌的,但這仍然是有限的,難稱至大無涯,我們不能被這仁義道德之心所囚,所謂『大德不德,至仁不仁』,這樣才能達到超越凡俗到崇高境界。
●道德經處厚章三十八曰: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
上德無為,而無以為﹝註1﹞;下德為之,而有以為﹝註2﹞。
上仁為之,而無以為;上義為之,而有以為。
解:真正上德的人,與大道合一,與天地同體,自心即是德,卻不會自以為有德,這才是真實之德。
下德之人,不知大道為何?德行淺薄,卻自以為有上德,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無德。
註1:無以為~沒有執著分別之心而為之。
註2:有以為~有所執著分別之心而為之。
上德之人,得自然無為之道,心與道合,無所謂的人我,無所謂的外境,心如太虛,空寂澄清,做而不執著,做而無罣礙,有做如無做。
下德之人,心性未達覺明境地,故在有為法中,著其事相,人、我、外境看得很重,事事物物每每顧其身份地位面子問題,惟恐失其有德之名,惟恐傷其有德之名譽,罣礙其所做之事,執著其所得之成果。
大慈大悲之人,觀萬物皆平等,視天地為一身,以仁慈為懷,博愛眾生而無所分別。
但因今世道紛紜,人情多詐,光有仁慈並不能圓滿解決,故而不得不以善巧之義理而成之矣。
是是非非的發生,往往是因為不能處於中道,居於柔和不是太過就是不及,所以在真假善惡的抉擇之中,只選擇合宜的事才去做,如此就不得不產生了權宜之計權衡之義了。